顧蕙倩(詩人,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助理教授)
當今文壇跨足學界的文學創作者多以「學院作家」稱之,其實自近代白話文運動之後,胡適、聞一多、朱自清、梁實秋等人不但以文學創作實踐其文學理想,更以嚴謹的學術研究理性檢視包含自己的文學創作者之作品。這些文學家之所以能涉足創作現場從事創作,亦能行有餘力引領白話文學新思潮,創造中西文學之新視野,其兼具學者與創作者之雙重身分,擁有學院之深厚學養與創作領域之實戰經驗,為近現代文學界增添諸多難得且珍貴之文學資產。
揆諸今日,文學創作者兼具學者身分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已儼然成為文學研究領域之中流砥柱,當代之余光中、楊牧、陳芳明、郝譽翔、李癸雲等人,這些具有創作實力與經驗的文學創作者,從文學啟蒙的年少時期為文寄情,以一己青春浸身文學現場,親炙並觀察當今文學現象,其創作過程中不停深化思考的層面與自省的呼喚,隨手中的五彩筆,一一反芻為分析文學場域的客觀理性,復歷經學術殿堂之研究薰陶,遂使當今台灣文學界之創作成果豐碩與研究內涵精深並重。
欣聞最近學界又誕生一位「學院作家」,陳謙本名陳文成,實以陳謙之名遂行文壇與學界之新科文學博士。既然一人可以同時擁有兩個名字行走江湖,想必此人應有兩把刷子能研究文學界諸多現象。
果真在2010年五、六月間,陳謙接連由秀威資訊出版《文學生產、傳播與社會-解嚴後詩刊選題策略析論》與《詩的真實---台灣現代詩與文學散論》兩本論著,前者為其碩士論文之修改版,已獲多位學者為文推薦肯定,此處姑且不論;後者為其對台灣新詩與現代文學的觀察意見。雖以詩為本,但也旁及小說、散文、文學現象等文學場域。這本書的寫作從一九九一年開始,跨越世紀直至2010年,前後二十年的時間,更可以一窺陳謙親臨文學現場與研究場域,從文學創作者、出版人與學者的不同角度,與文學創作者進行各種類型的互動交流,試圖呈現其觀察台灣文學現象之心得。
這本陳謙稱之為「台灣現代詩與文學散論」的著作,其中許多論及的文學創作者今日已脫離所謂的「文人圈」,也有些經陳謙以專文慎重推薦,似屬於文人圈的作者們也引起文學界的關注,也間接顯現昔日出版業百家爭鳴的盛景。法國波爾多學派的領導者艾斯噶比(Robert Escarpit)於1957年出版《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中曾提及,文學生產事業是作家類群的活動成果,歷經日積月累,這個類群的人口消長也跟其他任何群體一樣起伏波動:或老化、或更新、或過剩、或不足。觀察一個世代的「文人圈」本是文學社會學中極為重要的課題,問題卻很複雜,誰能夠有能力和位置長期觀察「文人圈」的消長?而另一個問題又來了,作家是創作文學的重要關鍵,作家的定義是什麼呢?難道寫過一本書的人,就可算是作家嗎?陳謙兼具作者、出版人、文學研究者的多重身分,長期「混跡」文人圈的資歷勝任文學觀察者綽綽有餘,但是,若進一步透過艾斯噶比的論點,以批判角度來反觀陳謙書寫的內容與角度,透過看似客觀的觀察者角度加以認定所謂的「作家」,恐怕還需陳謙先在書序裡進一步加以界定「作家」的定義。
以艾斯噶比文學社會學之方法來觀察陳謙《詩的真實---台灣現代詩與文學散論》一書,當可視為其研究文學人口、探討文學現象和跨世紀台灣文學觀察之報告。雖然艾斯噶比研究對象較偏向文學的表層現象,並非對文學的本質做分析,但這正可以藉著他的論點觀察陳謙以結集的方式對台灣文人圈與大眾圈類群的活動成果與消長,呈現出台灣文學現場與社會切面之意義。
參考陳謙在自序解釋書名,其將「詩」以廣義視之,當可以泛指一切文學活動,包括戲劇,小說以及散文,當然詩更是一切文學的核心。《詩的真實-台灣現代詩與文學散論》一書,內容雖大多關注於詩,且也及於當代小說、散文、文學現象等文學場域,與其說是文評集,他認為倒不如稱為對台灣新詩與現代文學的觀察意見或報告更為貼切。綜觀此書,陳謙跨世紀之台灣文學觀察報告倒是巧妙拼貼了數十年間台灣文學的現象,而不同的時代也必然會有不同於其他時代的作品。讀者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不但能模擬文學批評的分解過程,還能以陳謙評論之作家作品再回溯每個人創作的時代。當然,我們更可以窺見一個祕密,原來陳謙早在二十年前,趁自己還沒有老花眼之前就開始了文學批評的前置作業,更建構了身為學院作家的康莊大道。
原載 2011年8月15日 笠詩刊二八四期,p172-174
購書網頁.http://www.govbooks.com.tw/viewitem.aspx?prodno=40994
文章定位: